
通知公告
基金项目:2020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中职学校“防疫精神”培育德策略研究”(编号:2020YQJY042,主持人:陈薇)
【摘要】2020年初爆发新冠肺炎疫情,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全国上下凝聚起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防疫精神”是当代中职生必不可少的。针对中职学校部分学生“防疫精神”缺乏的现象,探究如何将防疫合理渗透到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中,将“防疫精神”植入中职生的精神基因,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家国情怀。
【关键词】防疫精神;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
2020年初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因其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构成了一个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它对于举国上下都是一次重大考验,生死考验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摆到我们面前,同时也是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全国各地的白衣战士主动请缨,上演最美逆行,科研人员与时间赛跑,在实验室争分夺秒寻找“答案”,建设者们以中国速度,在疫情最重的武汉复制小汤山医院的奇迹,志愿者们日夜坚守,身体力行地为防控工作作出贡献...他们身上共同凝聚了“防疫精神”力量。
所谓“防疫精神”是一种顾全大局、攻坚克难的精神;是一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种患难相助、团结协作的精神。
一、审视:中职学校部分学生“防疫精神”缺乏的现状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他们成了被忽视的弱势群体,造成社会情感冷漠,致使“防疫精神”的缺失,同时物质条件的丰富,生活上的有求必应,忆苦思甜的缺失等淡化了部分学生该有的“防疫精神”。主要表现为:害怕吃苦,缺乏责任意识;关注自我,缺乏奉献精神;着眼小我,缺乏家国情怀。
教育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如何将防疫合理渗透到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建设上,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中,将这份“防疫精神”,植入中职生的精神基因,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家国情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践行:防疫精神融入中职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
防疫精神涵盖责任担当、奉献精神、家国情怀,将防疫精神融入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在线上、线下、各学科教学的各环节中有机渗透,深度融合防疫精神教育,与时俱进地完善课程建设、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1],学生在其熏陶下才会对“防疫精神”有进一步地认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结合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特色,探究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防疫精神。
(一)深挖防疫精神,找准融合渠道
1.研磨课程,挖掘因子
挖掘各专业课程及拓展性内容中的防疫精神,结合内容特点,设计每一防疫精神的切入点,使其融入专业内容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研磨课程内容,深挖防疫精神因子,探究教学内容中是否存在防疫精神的因子,对于中职学校专业课程,部分专业存在强相关任务模块,例如工美专业的美术课堂上,可以挖掘绘画创作之防疫因子,学前教育的声乐课堂上,可以共唱共学防疫的歌曲。部分弱相关的任务模块,可以通过语言论述和文本分析的方式进行渗透,以确保课堂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也避免为了融入防疫精神而融入,牵强植入。
2.融合模块,迭代设计
在确定相应任务模块融合防疫精神后,开展融合教学的关键在于找准防疫精神和专业知识的融合渠道,顺利、合理地将防疫精神安插在常规课程中。专业模块与防疫精神的融合,推进了教学设计的迭代,对教师采用集体备课,跨专业备课、共享共研等形式,让防疫精神、课程思政落地。对学生发挥思想引导作用,例如前文提到的工美专业的美术课堂上,将教学内容转换为防疫专题绘画,师生共同用手中的画笔,投入到“抗击疫情,众志成城”主题创作中,向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警察、人民子弟兵致敬,讴歌他们的奉献精神,以微薄之力与社会各界一同战“疫”,共克时艰,精神助力疫情防控,同时进行教学拓展,介绍分享,在创作以及灵感分享中领悟奋战在防疫一线的战士们的无所畏惧,为小家舍大家等情怀,将将专业知识与防疫精神紧密交融。将防疫精神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契合度,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先进性和德育性,努力做到专业课程与防疫精神同向同行,促进专业教育与防疫精神教育成效的同时提升。
(二)立足学科特点,探索推行方式
1.建立目标,明晰导向
教学目标影响教学效果,在融入防疫精神的学习任务模块有必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微调,结合课程特点将原来的素质目标融入防疫精神元素,重新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突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取向等。如在前文所述的学前教育的声乐课堂上,可以共唱共学防疫的歌曲。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再是简单的对于曲调的掌握、音阶的到位、音高的把控,需要新增对学生防疫精神的领悟,例如体会歌曲中的爱国主义情感等。
2.优化策略,摸索模式
疫情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平衡,教育系统内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爆发式的发展,为协调时空、工学等前形势下的各类教学矛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了探索契合防疫与教学相融合的新策略与新模式、新教法与新学法,基于现代中职生成长于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获取习惯、思想认知、自主观念等有其独特性的特点,教师在将防疫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时,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手段,丰富线上教学资源,并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如参与式教学、团队化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或话题切入,激发学生延伸性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探究防疫背后反映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实现主动学习、主动提升。例如在烹饪专业的专业课《饮食营养与卫生》课程中,嵌入防疫宣传视频“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与预防”,就新冠肺炎病毒用酒精、高温等灭活的原理和专业知识《蛋白质》相结合,进行详细讲解,同时深入拓展,在钉钉平台上参与话题讨论,交流疫情引发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励学生勇担时代责任。
三、反思:防疫精神融入中职专业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精神内化,外化于行
防疫精神与课堂教学的深入融合,潜移默化地润泽学生的心灵,收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在融入防疫精神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学生从“防疫精神”的内涵出发,提高了对“防疫精神”有进一步地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家国情怀。也身体力行,将所学付诸行动,疫情期间,广大学生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色,参与“抗疫”斗争,工美专业学生创作了一幅幅的作品,手中的画笔妙笔生花,描绘着心中的英雄,助力防疫战争,烹饪专业学生带头亲手制作点心送给执勤的志愿者,将防疫精神实施落地,机电、旅游的学生们在学校的组织下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深化防疫精神,保障企业恢复生产,更多的学生积极的投身到防疫志愿的活动中,测体温、检查健康码,践行防疫精神,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二)赋能教师,提升素养
探究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防疫精神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探究性、创新性、反思性,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赋能自我,同时形成合作共同体,探索如何结合专业特色,在专业课程中融入防疫精神,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不断改进,教学实施直至最后的反思中,做中思、思中改,自我搭建了从“学习”到“成长”的发展平台,对防疫精神的培育有了深一步的理解,架构了反思的阶梯。与此同时,在探索过程中,促使教师视野更为开阔,例如,在探索有效融入防疫精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共同研讨,更多思考课堂的起点、阶段终点、结构等特有的研究点,同时考虑教材的生长点,知识的序、教学的度、创新的点等,增值教师专业知能,拓宽教学深度和广度。
(三)提供模式,辐射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总书记的讲话使得思政课程的范围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扩大到每门课程,即课程思政。
实践证明防疫精神融入中职专业课程教学解决了部分学生害怕吃苦,缺乏责任意识;关注自我,缺乏奉献精神;着眼小我,缺乏家国情怀等防疫精神缺失的现状。防疫精神融入中职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借鉴性和辐射性,他的实施途径和策略为课程思政提供了范式。
正如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疫情防控第九场新闻发布会上教育厅郑邦山厅长所说:把疫情、把灾难变成教材,把我们应该做的,通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最佳,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共同完成好这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学生们坚韧不拔、从容不迫,爱国爱民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真正地与祖国一起成长,用成长的足迹踩踏灾难。[2]
【参考文献】
[1] 熊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机制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24):76-81.
[2] 郑邦山.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第九场新闻发布会,[EB/OL].http://www.henan.gov.cn/2020/02-14/1292467.html.[2020-02-14].